
伴随着合资品牌发力新能源赛道下半场,国内车市显然将有更多看点。至于大家此前对它们的种种质疑,也将因其在产品层面的厚积薄发而烟消云散。因此可以说,合资新能源车型开始“掀桌子”既是车企综合实力的角逐,也是行业洗牌的真实迹象。
启动新能源中场发动机
如果将造新能源车比作一场赛事的话,那么上半场的你争我抢并不能决出胜负,因为到了关键下半场,更能考验后劲。而合资品牌恰如中场发动机,它们巧妙地避开了新能源初期的“混战”,当格局明朗、技术为王时,时机刚好。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,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迎来最好的状态。

日前,一汽丰田官宣,今年4月份其销售新车超6.5万辆,同比增长32%。其中,电动化车型销量超3.47万辆,占比54%——由此可见,当前合资品牌在产品结构上调整很大,电动化产品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凸显。

另外,合资新能源新车表现也不容小觑。比如东风日产N7上市首周订单破万辆,广汽丰田旗下纯电SUV铂智3X上市两月交付破万辆,妥妥的爆款车型;相比之下,马自达EZ-60也是表现惊艳,发布48小时盲订达到10060辆。

要知道此前“订单破X万辆”都是某些造车新势力车企热衷的营销手法,如今换到合资新能源车上了。不过这本身也代表一种实力,要是没有两把刷子,谁也不会有这个底气的。
产品接地气,价格很亲民
近几年,经历着新能源市场多次洗牌后,为合资新能源下场提供了一个体面方式,让它们从内到外进行着改变。

首先,在打造新能源产品上,它们充分发挥中国本土化优势,新车也一改往日的单一面孔,彰显时尚以及现代感。而在科技配置、智能化等方面,合资新能源厂家也不再吝啬,与主流自主车型的差距日渐缩小。
其次,在售价方面合资新能源也不再固执,变得更加亲民。比如东风日产N7作为一款轴距达到2915mm的纯电中大型轿车,不仅接入DeepSeek、搭载高通骁龙8295P芯片、最大续航达到625km等,售价仅11.99万元起——这样超值的产品,订单不破万辆才怪。

近两年,合资品牌在新能源产品政策上也变得非常灵活。除产品上市周期短、推新更加及时外,从产品设计到智能化配置也都围绕中国消费者量体裁衣。同时,从去年的“一口价”策略,到今年多款新车一步到位的亲民价格,无不说明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找准了方向。
国内产业链助力逆袭
面对新能源化浪潮,如今合资品牌不再像前几年那样迟疑,而是迎头赶上,这种积极的态度,让它们在新能源决策上更加果断。

作为较早布局新能源的合资品牌,上汽大众在今年上海车展带来了增程SUV车型ID.ERA概念车,将成为大众旗下首款增程SUV车型。此外,一汽-大众紧凑型纯电轿车ID.AURA、大众安徽全尺寸纯电SUV车型ID.EVO也竞相登场。

大众汽车的新能源布局,首先体现在产品多样性。比如,到2027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20款新能源汽车,这种魄力与实力在国内市场堪称少见。
同时,远大的目标也让大众敢于打破各种框架,加强与国内顶尖机构合作。比如,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成为了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燃油车;上汽大众还与宁德时代、QQ音乐、火山引擎等多家中国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为新能源化、智能化铺路。

另一个新能源步伐比较大的就是丰田,据丰田公布的电气化发展规划显示:到2027年,将开发多达15款纯电产品,并将当年的电车销量目标设定为100万辆。特别一提的是,此前丰田全球首发的铂智7车型,首搭鸿蒙座舱。
对合资品牌来说,国内完善的产业链,就是一种难得的资源。凭借这些产业链优势,让它们在新能源全球布局上有着更多优势。对此,丰田汽车副社长、首席技术官中嶋裕树表示:“我们不再把中国视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,而是真正的创新引擎。这里诞生的技术,未来将反向输出到全球市场。”

《车壹圈》观点:俗话说“好饭不怕晚”,对应当下市场十分恰当。尽管在这条赛道上已有先入为主的成功案例,但未来谁更胜一筹此时尚难定论。
不过可以看到的是,这两年合资品牌持续推进中国本土化落地,为它们赢得更多机遇,其产品设计更贴合中国消费者,再加上丰富的科技配置、亲民的售价,进一步打动消费者。
如今,一改此前产品上的短板,合资新能源也开始接地气了。找到了流量密码的它们,也由此开启市场的全面反击。